“喜欢”按钮的滥用
Nick Yam Lv7

“喜欢”按钮被媒体炒作的时候,是因为它背后屹立的整个互联网巨人facebook。之后“喜欢”开始风靡互联网,大有取代“分享”按钮的趋势。甚至互联网之王者——谷歌也开始在这方面改进它的搜索引擎。

但是对于国内用户来说,特别是普通网民,这些离我们很远。 我们也能体验到“喜欢”的魅力。当你打开人人电台、豆瓣电台等等的时候,你会看见一个心型的按钮等待你去点亮。据说,通过”喜欢“,电台能够为你推荐更合适你的音乐。于是一个月过去之后,我再打开电台,里面飘出来的音乐是那么熟悉和固定。我不得不感叹,这种算法是多么准确——至少在我们人类的分辨率之内。渐渐的我开始怀念传统的电台。或者传统的”随便听听“功能,为什么以前很讨厌里面那些我不喜欢的歌,而现在往往在”随便听听“里发现的更多地是我喜欢的歌曲,而这些音乐往往不会被”喜欢“算法推送到我的面前。所以现在我往往不登陆自己的账号,

曾经当facebook 推出”like“的时候,有人质疑为什么不推出”dislike“。紧接着就有人反驳:因为“不喜欢”按钮被滥用的可能性太大,而且不喜欢的情绪可以用多种方式来呈现,比如有人在Facebook上张贴了一段虐猫故事以表达对此事的愤慨,一般情况下,用户就会点击“不喜欢”按钮以表示对该事件的不认可。

在音乐电台中我们看到有垃圾桶的功能,这是否就是dislike的功能,尽管没有facebook里如果推出”dislike“的攻击性,但是却起到了推荐更加精准的功能。这样是否会使得我上面所说的情况更加糟糕呢?我没有实践过,但是我猜想应该会的。

在使用无觅的时候我也发现,渐渐的我在那里只能看见一些特别固定的信息类型。这是不是”喜欢“类按钮让我作茧自缚呢?

我知道,信息是需要筛选整理的,那就是like的意义。但是在like之外,我们应有一定的合理的比例,让兴趣不明的信息进入我们的私人空间,这样才合理。为什么?因为人生活的现实环境就是确定和不确定的结合,而且往往是不确定占优。但是我们现在的like算法似乎是确定型更占优。短期的体验当然是非常棒的,但是长期的使用前景真的令人担忧。

所以题目所说的 “喜欢”按钮的滥用,并不是完全是用户的滥用,而是所有的互联网都去跟风使用这样一种功能。这是需要避免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