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近长安远·山道
Nick Yam Lv7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我的心情很好,吟起了王维的诗。“好诗!”左边道上突然传来叫好声。寻声望去,一袭青衣。中等身材,留着有点稀疏的胡子。他轮廓清晰,鼻梁很高,目光炯炯,佩剑灼灼,步伐很大。这个人和我年纪相仿,弱冠之年。如果天上的神仙年轻过的话,他就是年轻时候的仙人。

“阁下好诗才!”青衣人对我一笑。

”谬奖,这不是我的诗。我只是应景而已。“

”哦,是么?我倒不知道天下谁有如此诗才!“这说话的口气十分狂。

我私下忖道,”此人口气好大,亦非泛泛之辈。“

朗声道:”是王维的诗。“

“王维?不曾听说。哦,对了!出蜀之后遇到过一个书生,好像就叫王维。”青衣人若有所思地自言自语。

“你和王维是朋友?”我急切地问。攀上大诗人的朋友怎么说也是一件美事。

“我和他仅仅一面之缘。”青衣人对我的话很不屑,”不过我想知道诗的下句是什么?”

于是我又朗声道:“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哈哈,原来也不过如此。”青衣人爽朗一笑,掏出一个葫芦仰头就是一口。

我很喜欢王维的诗,“为什么?”

“你想,第一联虽有‘晚’字,但并不足以引出第二联的‘明月’,更不用说第三联还有‘归浣女’和‘渔舟’了。意象很清丽,单句也有嚼头,不过前三句就好像是三颗大小不一孤立的檀香佛珠,最后一联试图把它们穿起来打个结,殊不知不是美丽的蝴蝶结却是一个死结。”

我意识到自己遇到高人了,尽管他年龄和我相仿。我推崇王维的《山居秋暝》,但是青衣人的点评却甚是有理!

“那么阁下认为写诗当如何?”我虚心起来。

青衣人哈哈一笑,把葫芦擎得老高,张开嘴巴。葫芦一倾,清亮的酒水绵绵不绝地从葫芦口涌出,如一条水龙把头探进了青衣人的喉咙。我从来没有看过这样喝酒的。我呆在那里,青衣人表演完毕,对我说:“就是这样。”

“怎样?”我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写诗就如同喝酒,哈哈。”青衣人嗅了嗅葫芦,“糟了,没酒了。我得走了。”

“阁下,稍等。请问阁下尊姓大门。”我赶忙上前一礼,不想错过这个奇人。

”国姓,单名一个白字。“

”国白……“我念着,颇觉拗口。

“国姓,非姓国也,李唐也。”青衣人白了我一眼。

“李白?莫非阁下表字太白。”我简直不敢相信,但是回想他的举止简直和李白如出一辙。

李白本来还在前面走,这会儿停住了脚步,回身。“你听说过我?”

“不,不……是,不……”我结结巴巴起来,我该怎么回答呢。

“好了,总之认识我的人我都当他是我的朋友。”太白打断我的话,“这山景色秀丽,但是太安静了。昨晚上迷迷糊糊睡去,连大好月色也没有欣赏!认了朋友,不枉此行。“

”朋友?对,朋友。朋友!“我如梦中般。

”朋友,贵姓?“

”我姓任,单名一个侃,表字无为。“我答道。

“对了,无为兄,你懂奇门遁甲?”太白问我。

“奇门遁甲?“这是我很向往的东西。

“刚才我看见你能从从那个奇门遁甲的林子里出来,故有此问。”

“原来如此,怪不得这片林子杀气腾腾,我在里面饶了半天。看着太阳一路朝东走才出来的。”我想起第一次从石室里出来之后对林子也有同样的感觉。幸运的是两次我都躲过了阵法的陷阱。

“如果老兄不懂奇门遁甲的话,显然误打误撞刚好走了生门,所以才得以出来。这片林子虽然是奇门遁甲,但是不算歹毒,所以即使出错也没有性命之忧。”

“太白兄懂得奇门遁甲?”

“我只识阵式,却也走不来的。”太白对奇门遁甲也相当敬重,收敛了谈论诗歌时候的一身才气。“这里是会稽的天姥山。不高而威,有仙则灵。”原来是赫赫有名的浙东天姥山。

“对,对,太白兄刚才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还以为是仙人呢!”

“是么,哈哈。”

”无为兄,陪我喝酒去。“太白一指前方。我连忙应了一声,赶上去。

和太白闲聊,下山也不寂寞。太白说自己一生有两个理想,一是为官,二是出海。他说自己在蜀地长大,从来没见过大海,一路游学东来,就是到浙东出海的。我问为什么不乘年轻先谋取功名。太白说为官之后怕身不由己,再也出不了海了。而才华,他笑了一笑,却是掩盖不住的。说道这里,神色非常得意!我本来想找机会问他到底是哪里人,不过李白自己认为自己和高祖皇帝李渊一脉同宗同祖,刚才对答的时候说的就是“国姓”,所以忍住没问。途中我对李白说,自己在山里大病了一场,除了记得自己的名字,什么也不记得了。李白不信,考了我几个问题,我一概不知。说实话,对于现在是什么皇帝我还是知道的,不就是玄宗么。我好歹也想一睹贵妃的芳容。但为演的逼真,我对这个问题也摇了摇头。于是李白确信我说的是实话,还煞有介事地说在这山中如此彻底的大病一场必然是脱胎换骨,这种机缘旁人是求不来的。我心里暗暗好笑,如果是那个藏青人可没有这么好骗,一定会冷冷地盯着我看半天。李白毕竟不通权谋。想到这里,我忽然觉得芒刺在背,不知道藏青人似乎还在暗处跟踪我。

此处是会稽地界。唐代的浙东已经渐渐繁华起来,早已不是春秋战国孔子孟子眼中的蛮夷之地了。开元年间,日本国的遣唐使陆续海路而来,还有琉球、高丽、百济、新罗等等。沿海地区和海外交流就这样不断加深。如果说中原地带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那么让中华文明走出国门的则是东南沿海各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