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的金融演义
Nick Yam Lv7

最近的金融时局很不安定,一方面股市、金市、大宗商品跌跌不休,另一方面银行间市场资金紧张,隔夜拆借利率一度飙升到13%以上。在“钱荒”之际支付宝高调地推出了一项新业务——余额宝。通过余额宝,用户不仅能够得到较高的收益,还能随时消费支付和转出。2013年6月19日,支付宝官方宣布,余额宝的用户数截止6月18日晚上9点30分已经突破100万,据支付宝内部人士估算,按照平均每位用户600-700元计算。余额宝用了短短一周时间聚集了至少6亿元的货币基金。不少人惊呼,支付宝也开始抢钱了。

互联网企业对金融行业的“抢钱”企图,从虚拟货币的流行就已经开始,早已是路人皆知的。但是很多人觉得那都是小打小闹,算不得什么,金融业的根基还没有动摇。而支付宝的出现也仅仅是服务于淘宝交易的支付工具,一开始并没有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直到支付宝开始脱离淘宝独立的时候,我们才发现经过几年的发展,它已经是一个独立而富有想象力的产品了。那么支付宝是怎样走上这条成功之路的呢?

最早的时候,支付宝,如其名是一个支付工具,只是淘宝购物用做信用担保才会使用的,并且它的用户黏着性并不高,很容易被其他类似的产品替代。网上有个段子说马云最初并不打算做支付宝这个产品,当向银行寻了一遍合作之后发现银行不愿意做才甩开膀子自己干。而一旦开始,凭着马云的商业头脑就不难嗅到未来金融的气息了。在这个阶段,支付宝主要赢得了客户的信任,随着淘宝的发展和壮大,在银行信用之外已经建立了另一个信用中心。而对于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来说,建立和钱有关的信用是很难的。依靠着淘宝平台,支付宝做到了。

但是基本的信用仅仅是第一步,还不能当饭吃。如果和银行比,那还相差十万八千里。如果用户能够在银行做的事情,为什么要在支付宝做呢?所以支付宝第二步瞄准的是银行所不屑的“小钱”服务。传统商业银行信奉的是二八定律,相信20%的高端客户贡献了80%的利润。所以最近几年有实力的银行都开始在私人银行业务上发力。而支付宝则不同,它的互联网基因决定了它信奉的哲学是大数据哲学。尽管现在的银行也开始意识到这一点,但是还远远不如大数据的嫡亲——互联网企业对其的理解。如果说购物支付仅仅是掌握了用户的网上消费,那么通过水电煤气、信用卡还款等等的生活服务,支付宝已经开始全面进入用户的普通生活。而支付宝本身开始摆脱淘宝这个母体了。支付宝的伟大就在于,除了这些网银也支持的小功能以外,还有各种为了解决用户实际需求的小应用。

如果说前两步是完善支付宝的支付功能,寻求用户黏着,今年支付宝的推出的两项功能或许能让它开始褪去“支付”这个从娘胎里带出来的烙印了。今年3月12日,支付宝已经推出了基于个人信用记录的“信用支付”,但似乎还没有完全开放使用。一旦开放,势必成为当前信用卡的一大竞争对手。甚至可以这样设想,如果支付宝信用支付可以得到广大线上线下的商户的认同,那么银行是否仅仅是这张信用卡的还款来源而已呢。6月13日上线的余额宝产品则是打响了理财账户的第一枪。之前在天猫或者淘宝已经有卖类银行理财产品,但是那属于商品范畴,不属于支付宝。而余额宝直接嵌入支付宝账户的模式是一个创新。有理由相信,如果能通过证监会保监会等机构的考验,用不了多久基金、保险等等将成为支付宝的杀手锏服务。而对于用户来说,一方面可以用闲散资金投资,参与理财,另一方面T+0的支付模式让用户可以随时赎出进行消费,这对年轻用户的吸引力是很大的。此前根据《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备付金规模正在给支付宝的注册资本金带来压力。而通过把资金转入余额宝,由基金管理,与支付宝有了隔离,虽然损失了一部分沉淀资金的收益,但是能够降低支付宝备付金的比例。

有段时间支付宝的手机客户端UI曾高调地推出拟物化的皮夹子钱包,之后APP更新中这样的界面消失了。但是手机端的声波支付、账单管理、账户管理(银行卡、优惠券等等)的尝试都指向一个目标——成为“个人金融中心”。成为“个人金融中心”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可以对个人的经济身份——信用记录彻底绑定。在当前的中国,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迫在眉睫又无法一蹴而就;支付宝的前景就更加富有想象空间了。所以对于现在的支付宝来说,能否通过余额宝赚钱不是那么重要,甚至牺牲一些沉淀资金也很值得。

写文章的时候,在互联网上搜索了“支付宝和网银”这样的关键词,发现很多网友在问这两者之间的区别。看那些提问的时间,集中在前几年。如果那时候大家对于两者差别认识不清是因为使用的不多,而现在有人分不清两者的界限是因为虽然网银的功能是强大的,但是普通用户所用到的功能也仅仅是那么几个。虽然支付宝成不了商业银行,但是这个搅局者已然打开了通向互联网金融的大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