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京!
Nick Yam Lv7

“南京!南京!”声嘶力竭,饱含着复杂苦涩的情感;而“city of life and death”则侧重于客观再现1937年12月发生在中国南京的生与死的故事。这“故事”不是“story”,而是过去发生的事件。客观地说,这是一部反 战的作品,并非是所谓的宣扬民族主义的影片。所以英文的片名更加深入这部电影的灵魂。对于影片的内容,我们没有必要争辩,或曰夸大或曰掩饰;它应当引发我 们对战争的思想与认识。

曾经看《飘》,南北战争摧毁了奴隶制,把美国引向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历史上,有些战争是积极的。因为一些不可调和的 矛盾,只能通过这种途经解决。战争是天使,也是魔鬼;它的消极影响是巨大的,特别当它的发动者把目标对准平民的时候。中国古代很讲究“师出有名”,“仁义 之师”;而在毛泽东治军中也十分重视对百姓的仁义政策。在战争中,对敌人心狠手辣其实无可非议,历史不会太追究;但是对敌人土地上的百姓同样所谓则是反人 类的。德国的纳粹集中营,日本的屠城就是民族的污点。在影片中,总觉得日军就像一群野兽,没有文明的素质。战争只是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而传播文明才能使 人感化归服。所以我认为,中国军队建设不光要在科学技术方面下苦功,更要提高军人的文化修养。向来匹夫之勇不可取,而关云长类的文才武略才大有作为。

影片中日军为自己的亡灵招魂那一段格外惹眼。似乎让人联想到70多年后的今天,某些日本政要的所作所为。在他们眼中,只有自我,无视他人——他们对美军的原 子弹耿耿于怀,却始终五十甚至掩饰美化对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的侵略。曾经德国的总理为二战的错误下跪道歉,而日本的首相却一而再再而三忙碌在靖国神社里。 世人有言:“跪着的德国总理比站着的日本首相要高大的多。”这是有道理的。在影片中,拉贝先生的下跪和无奈的离去让持枪的日本人相形见绌。日本总说中国纠 缠于历史,是吗?中国曾经大大度地放弃了向日本索要战争赔款,而历届领导也都表示“中日要面向未来”.这才是事实。

一次次,中国与日本人的枪口对峙着。我的心很痛。日本人,战争真的这么让你神魂颠倒么?

电影有着文本所不具备的强烈的视听效果。所以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一直有着蓬勃的生命力。这种视听效果,不仅仅是所谓的喧嚣,大炮轰轰,飞机隆隆,它是一种通过特定的场景,运用蒙太奇的手法,让人动容,引人深思的心灵震撼。

“活埋”“焚烧”“扫射”几乎同时,无数生灵就此湮灭。枪炮声,惨叫声,就像不散的阴魂,票单在南京城的上空。有一群中国人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目睹着种种 惨象,听着深深惨叫,发出了撕心裂肺的怒吼——“中国不会亡”。一个人,两个人,十个人,一群人……就像海啸一样,此起彼伏。这是再出色的文本都无法表达 的。正是这么一种信念,支撑着我们这个民族。有人说,中国人的爱国很特别——平时你看不出什么,但是当整个国家有了危难,他们的爱国热情又是无人能够比拟 的。从这个场景中,我读出了30年代有识之士的精神面貌。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我早已湿润的眼眶里,一处了泪水,一直流到嘴角。

日军以粮食,棉衣,安全为诱饵,为何要100名中国妇女做慰安妇。拉贝哭了,翻译也哭了,底下的女人沉默着。死寂!小江举手了,柔美的水乡方言里是一种大无畏 的精神。一个又一个,如花的中国女人,走到了前排,她们手挽着手,铸成了又一座长城!我又一次流泪了。红颜在命运面前是多么的无奈!想起了离歌里的一句话 “强悍的是命运”。

女人是战争的最大牺牲者,不光是中国女人。大量的性充斥着,雪白的裸尸,麻木的慰安妇,吱吱作响的床……男人在兴奋地喘气,女人在身下,或目光呆滞或哭泣不已。异化——不再是人,只是性器,人成了性的奴隶。这样的场景,没有情欲,只让人的心越来越沉重。为男人可耻,为女人 悲哀。“日本女人5元,中国朝鲜女人2元”——赤裸裸的性交易,依然带有这样的偏见,这有什么意义吗?三种女人的结果是一样的,那就是死!

影片中,孩子没有被忽略:逃命大人筐里睡着无知的孩子,而稍大一些的孩子则勇敢地面对着残酷的战争和随时随地会出现的死神。——这些就是我们的祖父辈。他们的童年!心沉!他们顽强地活了下来,才有了父辈,才有了我们,才有了中国的现在。

“活着,比死了更艰难吧?”影片中的这句话,很无奈,也很现实,谁也没法阻碍战争的发展,不论是中国的有识之士还是日本的清醒人士。但是我们的祖辈选择了活,痛苦地活着,顽强地活着,抗争地活着……正是因为这样,“中国不会亡”的怒吼才得以践行。

影片中,还隐约着对爱情的渴望。尽管很苦涩。在这样一座生死之城里,女人们依然充满深情地唱着“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而角川也立誓要娶那名接纳他处男之身的慰安妇为妻。还在新年之际给她带去礼物,可她开始麻木了。

战争,可恶万恶的战争!

南京!南京!

 评论